@投资者,这里“足不出境”即可完成商事登记全流程
人民网广州4月6日电 (周睿)4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一批)新闻发布会,会上指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上线,截至2023年2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已有31家银行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为4.36万名个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涉及跨境资金汇划1.86万笔,金额26.66亿元。其中,“南向通”资金汇划20.97亿元,“北向通”资金汇划5.69亿元。
会议指出,2021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上线后,粤港澳三地投资者广泛参与,市场反应热烈。2022年,试点范围有序扩大,试点银行平稳上线,投资者数量和资金划转稳步提升,成为畅通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一大亮点。2023年,随着港澳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跨境理财通”业务迎来新机遇,部分试点银行“南向通”业务在2月份增长超四成。从粤港澳大湾区三地业务反馈的情况来看,“跨境理财通”业务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投资者积极参与,热情度高。目前参与“南向通”的内地投资者达1.21万人,参与“北向通”的港澳投资者3.15万人。港澳投资者人数较2021年末增长1.3倍,增长速度是内地投资者的2.2倍。
二是试点银行主动开拓,提供全面服务。目前参与试点的31家内地试点银行,涵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等机构。其中,8家试点银行已同时与香港、澳门银行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为投资者提供理财资金闭环汇划渠道;20家试点银行同时开通“南向通”和“北向通”业务,使粤港澳三地投资者都能享受投资理财服务。
三是理财产品稳健多元,满足投资者不同偏好。目前,“北向通”可投资产品范围涵盖中低风险等级的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和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南向通”可投资产品范围涵盖中低风险等级的债券、基金、存款等产品。截至2023年2月末,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购买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6.73亿元。其中,“北向通”项下,港澳个人投资者持有境内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2.39亿元;“南向通”项下,内地个人投资者持有港澳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4.34亿元。无论是“北向通”还是“南向通”,三地投资者的投资品种均已覆盖所有可投资的产品范围。
会议介绍,经银行实践反馈,一方面,“跨境理财通”提升了内地银行对香港、澳门投资者的投资逻辑和思维的了解,也促进内地银行对港澳体系金融法律的适应能力,为下一步内地金融机构业务“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跨境理财通”为港澳金融机构提供了了解内地投资者需求的一个窗口,提升港澳金融机构向内地展业的能力,推动他们为内地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从而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会议指出,近年来,广州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中率先推出两批与港澳规则对接事项清单,着力深化穗港澳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在穗投资便利化水平。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牟治平介绍,为解决港澳等外资企业落户来回跑动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广州市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开展穗港澳商事登记改革创新,创新推出“政银企”三方合作模式,率先搭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商事登记全链条“跨境通”平台。这项改革给港澳投资者提供了哪一些创新服务?具体有以下三项亮点:
一是服务流程优化。免费为港澳投资者提供政策咨询、跨境流转、业务代办、刻章、邮寄证照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容缺登记服务和远程视频认证,解决企业申报审批过程中人员来回跑、材料来回退等问题。
二是服务事项全面。服务企业类型涵盖新设企业和存量企业,服务事项涵盖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近40个事项,实现港澳等地外资企业商事登记事项100%纳入“跨境通”服务范畴。
三是服务范围广泛。在推出香港、澳门“跨境通”基础上,率先将服务从粤港澳大湾区延伸至新加坡、欧洲和以色列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跨境通”服务范围。
会议介绍,“跨境通”推出后,港澳等地外资企业在黄埔的商事登记全流程办理时间从平均1个半月压缩到9天以内“足不出境”就可完成,时限压缩80%。据统计,2022年黄埔区共为超100家香港、澳门等地外资企业提供“跨境通”服务。截至2023年3月底,该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金)3212.03亿元,同比增长45%。
牟治平表示,除了黄埔区这个案例外,广州在其他区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规则衔接改革创新工作。比如,在南沙区率先探索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率先将内地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服务延伸至境外地区,实现港澳居民可网上申请并离岸自助打印领取营业执照。
”接下来,我们将总结推广各区规则衔接改革创新经验,加大全市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力度,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牟治平表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