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人脸面具网上随便买 刷脸支付还安全吗?
一男子戴上硅胶人脸面具,伪装成老人模样潜入4户居民家中,共偷盗10多万元财物。接到居民报警后,上海闵行警方迅速行动,次日在外省市将嫌疑人通某抓获并追回全部赃物。多地警方提醒,以硅胶人脸面具伪装成新面孔实施犯罪,正成为一些不法分子作案的新手法。
>>记者调查
只需提供3D人脸图像或360度人脸照片即可定制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以“人皮面具”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显示“没有找到相关商品”。但更换关键词比如“硅胶面具”,就能看到不少商家,所售产品包括“面具成人全脸硅胶头套”“易容真人换脸皮人皮面具”“老年硅胶面具人脸全脸”等,价格在几元至几万元不等。
一些商家推出明星面容仿真面罩,声称可以高度还原明星的面部特征,效果逼真;一些商家提供现有的模型头套,价格3000元;还有商家宣称可提供面具、头套“私人定制”服务,核心卖点即“超逼真”“仿真定制”,价格根据面具复杂度和精细度而定,约3000元至2.5万元,从下单到制作完成大约需要1个月时间。
问及定制服务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时,有商家这样回应:“如果能找到3D扫描,就可以将电脑扫描尺寸发给我们。如果没有,就提供照片、头、五官的尺寸和360度人脸照片。”
记者咨询了6家售卖此类面具的商家:是否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对方一致回复“不需要”,并且都没有询问记者购买面具的目的和用途。
在此类商品的评论区,有不少关于“硅胶面具能不能以假乱真”“能不能通过人脸识别的活体检测”等咨询。有买家回复称,戴着硅胶面具可以通过上班人脸检测打卡。商家也称,定制的硅胶面具与真人有九成以上相似度,上下班打卡没有问题。
>>法律分析
购买者使用面具涉及多重风险
厦门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副教授刘炯指出,人脸面具并非简单的装饰品,而是人脸识别信息的物质化载体。它通常通过3D打印技术等手段,将人脸数据进行实体化,制作成硅胶等材料的头套或面具。这些面具不仅具有极高的仿真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自然人的生物特征,如识别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一方面,购买者使用人脸面具可能逃避监控识别,增加犯罪嫌疑人和违法者身份确认的难度。这种情况可概括为‘不想别人知道我是谁’。另一方面,人脸面具还可能被用于绕过人脸识别技术,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盗窃或其他违法行为。这种情况则可概括为‘我想让别人误以为我是谁’。”刘炯说,在这两种情形下,无论是民事、行政还是刑事领域,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介绍,商家在电商平台售卖人脸面具可能涉及多种法律风险,或引发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定制人脸面具这一业务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取决于多个因素。例如,定制人脸面具的用途、制作及销售过程是否合法,是否侵犯个人隐私、肖像权等。”孟强说,在一些情况下,定制人脸面具也可用于电影特效等合法目的,如果定制人脸面具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或者缺乏合法合规的销售流程,或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等,就属于违法行为。
面具被用于诈骗 商家或成为共犯
“电商售卖人脸面具,如果对特定人的个人信息、肖像权等人格权构成侵害,或违反网络交易安全相关规定,则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对商家进行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孟强提出,如果售卖的人脸面具被用于非法目的,比如从事诈骗、盗窃身份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等犯罪活动,有可能属于参与或帮助实施犯罪行为的共犯,从而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人脸面具可能成为一个上下游犯罪的工具,上游负责收集人脸等生物信息,下游或涉及后续使用,比如用于诈骗、盗窃等,这样一来,商家的售卖行为突破了刑法的技术中立原则,可能构成提供犯罪工具的罪名。”刘炯说。
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翁小平提到,人脸面具在影视、游戏等行业有其应用价值,应通过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促进技术发展,也可以通过引导和规范,确保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同时也要加强公众教育,共同应对人脸面具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 据法治日报
@不知道会不会引起支付宝等人脸识别的泄露风险?
@凡是买卖的必须实名登记。
@应该严禁,除非影视剧制作。
评论